数学之美 ——2019“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 建模竞赛指导教师访谈

时间:2019-11-12点击:

编者按:

作为一门传统学科,数学一直以精确、深邃的理论吸引着人们,同时数学学科的枯燥和高度抽象也给许多同学带来了困扰,许多人会觉得那些复杂的方程式、深奥的理论用处不大。然而,数学不仅是人们研究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人们认识世界、发现自然规律的思维模式和科学的表述语言。随着科技进步,数学在航空航天、医疗、电子科技、经济预测、天气预报等众多领域中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数学无处不在。如何将枯燥深奥的数学理论用于实际、解决现实问题是一个重要且有趣的事情。而数学建模,正是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桥梁。


2019“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落下帷幕,经过3天3夜紧张而激烈的角逐,我校取得了1支队伍获国家级一等奖,6支队伍获北京市一等奖,5支队伍获北京市二等奖的好成绩。

1570F2

▲2019年我校数学建模竞赛部分指导教师合影

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源于上世纪美国,1992年传入我国。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每年一届,是首批列入“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的19项竞赛之一。2019年,来自中国、美国和马来西亚的4万多支队伍,近13万大学生参加了该比赛。从2005年开始,我校经济学院数学中心的全体教师已经指导了14届学生参加该项赛事。

发掘+系统+拓展

每一位老师都有丰富的数学建模竞赛指导经验。郑艳霞老师从2005年开始指导建模竞赛和数学竞赛。为了系统地讲授数学建模知识,郑老师开设了数学建模课和数学实验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她凭借多年指导建模比赛的经验,不断发掘那些对建模比赛感兴趣、学习能力强、具备参赛能力的同学作为数学建模竞赛的后备力量。

148F01

▲指导教师郑艳

邓艳娟老师自2005年开始接触数学建模竞赛培训工作,2012年起担任《数学建模》课程任课教师,多年从事赛前辅导,参与赛前组织及北京赛区的数学建模作品的评阅工作。在日常教学中,邓老师融入建模思想,以数学思想来诠释实际问题的精髓,用数学思路贯穿问题的全过程,学生们不仅在数学建模活动中训练了创新能力,同时也将这种能力应用到其他科研项目中。

197D9A

▲指导教师邓艳娟

2019年,我校共组建了16支队伍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备赛初期,老师们要求同学们不仅要多角度了解与建模相关的数学知识,还要打好计算机编程基础。为了方便与同学们沟通,老师们还运用语音软件在线授课。2019年暑假,为了让同学们提前熟悉竞赛题型和难度,指导教师们提供了历年的竞赛题等参考资料,并指导同学们如何使用建模软件;为了拓展同学们的建模知识,学校邀请北京市数学建模专家黄海洋教授以《走进数学建模》为题讲座授课,并在假期集训时组织开设建模知识读书会,提升了同学们对数学建模比赛的兴趣,极大启发了同学们的思维方式。

老师+朋友

赛前,参赛队员们进行了集中模拟训练。郑老师和邓老师对参赛队员进行了一一指导,逐字逐句地修改同学们的30多篇建模论文。通过上述训练,同学们在数据查找、模型建立、数据实现等方面得到了很大提升。同时,模拟训练也使同学们的团队得到很好磨合。

在赛前冲刺阶段,数学组的全体老师对学生的建模论文做了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论文写作的规范性进一步提升,同时对比赛过程中如何科学地分配时间和精力进行了合理建议。

除此之外,老师还为同学们精心地安排比赛场地,为同学们购买咖啡、零食、水果等补给,这些如朋友般贴心的 “后勤服务",为紧张、艰难的竞赛增添了些许轻松和愉快

兴趣+发散

对于有兴趣在大学阶段进入经济学领域探索的高中生们,现在需要做好哪些能力和素养的积累呢?

对此,钟德寿老师认为:兴趣和发散思维二者缺一不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真正走近数学、感受到数学之美、从数学中发现更多乐趣的人才能真正掌握数学;发散的思维方法,也是学好数学的关键。解题过程中,尽量尝试使用多种方法,从而找出最简捷、最完美的思维方法。在数学学习中,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黎曼猜想,都是从发现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开始的。

16841E

▲经济学院钟德寿教授

经济学的学习与数学类似,都是从实际问题中抓住事物运行的本质, 简化、抽象并给出一定的前提假设,再去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本科阶段学习的高等数学、概率、代数等知识是基础,经济学的深入研究需要更高级的知识。因此,良好的数学思维在经济专业的学习过程中会有很大的优势。

数学给人一种沉淀,让我们更具有逻辑性,数学的美只有在枯燥的游走中才能体会。而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正是为爱好数学的同学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将数学联系实际,联系生活,脚踏实地地用数学的思维去解决问题。这段比赛经历,让同学们真正地感受到数学之美。

于小童|采写

招生与就业处|摄影




 


关闭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长于大街11号

邮编:102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