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名师系列讲座(六十八)刘源:《子与伯:商周贵族社会的骨干与基石》

时间:2018-04-16点击:

2018年4月11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名师系列讲座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第五讲在本科生教学楼221教室顺利开展,本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先秦史研究室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刘源教授担任主讲,讲座主题为《子与伯:商周贵族社会的骨干与基石》。

刘源教授在讲座中指出,殷代至春秋,贵族宗法社会十分发达,其特点是:以天子为社会的核心,贵族家族作为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贵族族长(即子与伯)担任着王朝内、外服区域的主要职官。在殷代,贵族族长称作“子”,是商王与“小子”(分支族长)之间承上启下的重要阶层。殷金文中常见“子令小子”、“子赏小子”的材料,殷墟卜辞也有以“子”为主体的占卜记录。而殷代的“伯”,多指周边部族的首领,即“方伯”、“邦伯”,其地位远低于“子”。西周王朝建立后,“伯”成为宗子的称号,在天子直接统治的内服地区,世家大族的伯,担任“公”与“三有司”之要职。在外服地区,天子也册命伯为诸侯,拱卫王室。而“子”的称号,则主要由周边部族的首领继续使用。故殷代社会呈现“重子而轻伯”的格局,而西周社会呈现“重伯而轻子”的格局。唯有认识到子与伯在商周时代的特殊身份,及其在社会上发挥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认识与研究商周贵族宗法社会。

名师简介

刘源,1973年7月生于陕西咸阳,籍贯湖南长沙。2000年获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同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现任先秦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甲骨学、金文学与商周史。目前,与王震中先生共同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课题《中华思想通史》(夏商西周卷)主编。

出版的主要著作有:《商周祭祖礼研究》(专著,获第四届胡绳青年学术奖)、《甲骨学殷商史研究》(合著)、《礼与中国古代社会·先秦卷》(合著),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史学史研究》、《光明日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五等爵”制与殷周贵族政治体系》一文获第一届李学勤裘锡圭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青年奖二等奖。

(教务与科研处)

关闭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长于大街11号

邮编:102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