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4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名师系列讲座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第四讲在本科生教学楼219教室顺利开展,本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陆建德教授担任主讲,讲座主题为《与时俱进——中国文学传统的开放性》。
在讲座伊始,陆建德教授就提出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因为历史、文字、文化都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并能在一个新的领域获得新的生命力。他指出,从纵向的脉络看,中国女性从裹脚到解放双足的变化体现了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另一个例子是谭其骧先生所著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这不失为一部杰作,但在考古有了更多新进展的今天看来有许多令人遗憾的缺陷。因此,他提醒同学们要敢于挑战前人的旧说,才能不断推动文学研究,乃至各学术领域的发展。从横向的脉络看,陆教授主要着眼于中外文化融合的角度。他认为,从胡琴、旗袍、胡同等生活中常见之物,到敦煌的壁画,都是受到外来文化浸染的体现。而在众星璀璨,大师云集的时代,从鲁迅、林纾到杨绛、卞之琳等,都是集译者与作家的身份于一身,中西文化贯通,而王蒙、王安忆等当代作家同样受外国文学影响颇深。由此,陆教授引出讲座的核心思想,即要有全球视野而非对外来文化的防守姿态,要有超越本土,跨越领域的胸怀,不断交互,不断创新,这样才是推动学术研究的应有之义。
名师简介
陆建德,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同年经全国考试获取国家公派留学生资格,1983年赴英国剑桥大学,1990年获该校博士学位后就聘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曾任所领导职务并主编《外国文学动态》和《外国文学评论》,2010年调文学研究所任所长,《文学评论》主编,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
著作有《破碎思想体系的残编-英美文学和思想史论稿》、《自我的风景》和《海潮大声起木铎:陆建德谈晚清人物》等,近年从事鲁迅研究,专著即将由北大出版。他主编的《现代化进程中的外国文学》近日获首届王佐良外国文学研究奖。
(教务与科研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