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4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名师系列讲座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第四讲在本科楼教学楼221教室顺利开展,本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伯江教授担任主讲,讲座主题为《语言的形式和功能》。
张伯江教授在讲座中指出语言流动在口头,形成于大脑,也就是说语言是存在于说话人之间的。张伯江教授从保罗•布洛卡和卡尔•韦尼克两位科学家对脑科学的研究着手,详尽讲述了人类大脑的语言功能区的形成及分布,并以人类婴幼儿语言能力的自然成长为例,探寻语言能力的奥妙。张教授指出,当前学术界对于语言能力的形成有“先天论”和“后天论”两个理论流派,其观点与学说相异。张教授指出,持形式主义论观点者认为,人的语言能力是先天遗传的,抽象的语法组织能力是自成系统且具有人类共性;而持功能主义观点者则认为人的语言能力于社会交际中形成并完善,随着交际功能的需要而不断调整变化。在讲座中,张教授以大量实例阐释、证明前述观点,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在讲座的最后得出结论:没有交际就没有语言。
名师简介
张伯江,著名语言学家;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语言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语言学系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语委“一带一路”汉语普通话推广培训基地(西北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1962年生于北京,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91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文学硕士学位;2007年在复旦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96-1997年在美国圣巴巴拉加州大学语言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984年至今一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其中1984-1995年在语言研究所《中国语文》编辑部,先后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95-2016年在语言所现代汉语研究室/句法语义研究室,先后任副研究员、研究员,曾任研究室副主任(1995-1998)、主任(1998-2014)。1996年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学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2004年任博士生导师。2015-2016年在甘肃省酒泉市挂职担任市委副书记。多年从事汉语语法研究,在汉语功能语法、认知语法和构式语法研究方面有开创性贡献。
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执行理事(2009-2011),《语言科学》、《现代中国语研究》(日本)、《汉语学习》、《汉语语言和话语学报》(荷兰)杂志编委(2015-2018),“清华语言学博士丛书”编委,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立法用语规范化专家咨询委员。出版专著《汉语功能语法研究》(1996,江西教育出版社,合作)、《从施受关系到句式语义》(2009,商务印书馆)、《什么是句法学》(2013,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在国内外期刊发表汉语研究论文六十余篇。
(教务与科研处)